四川新闻联播丨向祖国汇报①八年鏖战 脱贫攻坚交出漂亮答卷
2021-04-19 20:06 来源: 四川观察
举报

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: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。在这场脱贫攻坚伟大决战中,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历史视野和深厚人民情怀,勇担使命,掌舵领航,挂帅出征。亿万人民齐心协力,攻城拔寨,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,共同书写了伟大传奇。在这场伟大决战中,作为主战场之一的四川,交出了怎样的答卷?从今天起,本台推出系列报道《向祖国汇报》,带大家一起回顾四川的战贫历程,展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,今天播出第一集。 

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四川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、最大的民生工程、最大的发展机遇。历时八年鏖战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,坚中之坚,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。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,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。   

眼下,正是中药材姜黄的采挖时节,在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,空气里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,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。  

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村民 施琼:我们两口子务工一个人1万5,两个人就3万,土地流转一年1800块钱,收入还是可以。 

在脱贫攻坚中,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,朱垭村和周边的19个村连片发展起了中药材种植,采用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利益联结机制,6000多户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,人均增收2000多元。 

巴中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 向斌:全市共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99万亩,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的村有116个,实现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项产业扶贫项目。

如今,在四川,88个贫困县都建起了现代农业园区,351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实现脱贫,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,脱贫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“巨变”。不仅如此,紧盯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过去五年,四川136万多人“挪穷窝”,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。在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,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。 

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村民 龙义国:现在搬进来水电气三通,原来在山区洗个澡都很麻烦、很困难。现在村里面绿化环境都很好。  

新家不但安全舒适,还建在了食品加工园区的旁边,乡亲们不但可以给园区里的企业提供原材料,还可以进厂务工,真正实现了搬得出,稳得住,能致富。  

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村民 徐文秀:种了两亩多糯稻,一年下来卖得到三千多块钱,加上我在这儿务工,一个月有两三千块钱,一年的收入还是有三万多块钱。

从无房危房到入住新居,脱贫群众住房安全发生了“质变”。得到改善的还有医疗条件,在甘孜州人民医院,来自德格县的包虫病患者卓玛,需要切除病灶并实施自体肝移植,这是全世界公认最复杂的肝胆外科手术。十年前,这样的手术在当地根本无法完成。自健康扶贫启动以来,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单位先后派出1700名专家到甘孜开展“传帮带”,甘孜州累计派出700多名业务骨干到成都进修学习。 
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 王文涛:现在每年可以完成500多例这样的复杂手术,群众得了病,不用离开甘孜州就能得到非常满意的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。 

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,脱贫地区社会事业发生了“蜕变”,我省已基本构建起县、乡、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占比控制在10%以内。全面实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、“9+3”免费职业教育,开办“一村一幼”幼教点4888个,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惠及43万学龄前儿童。

  八年来,脱贫地区基础条件也发生了“突变”,全省累计新增16个贫困县通高速,新改建农村公路11.8万公里,实现了“乡乡通油路、村村通硬化路”。共开办“农民夜校”4.6万所,创建省级“四好村”5481个,脱贫群众精神面貌也发生了“蝶变”,经过全省上下的团结拼搏、接续奋斗,我省88个贫困县、11501个贫困村、625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摘帽。 

四川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钟丽霞:四川在过去8年当中也向全国人民交上了脱贫攻坚一个非常好的答卷,从这个答卷里面可以看出,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这么一个初心,另外就是用举国体制的优越性,我们不仅能够脱贫,那么还跟我们下一步的“十四五”期间的乡村振兴无缝衔接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。 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
推荐阅读